盛煌娱乐资讯

毛主席的小女李讷44岁时携丈夫回韶山了却毛主席的临终遗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处异乡的人总会牵念自己的家乡,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也是如此。晚年的毛主席,对家乡韶山更加思念,他曾经多次表示,想要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再看一眼,再看看韶山的父老乡亲。

  1976年9月,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就在此时,他依旧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韶山和自己的父老乡亲。毛主席在临终前,见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李敏和李讷。尽管毛主席十分病重,与两个女儿见面的时候,脸上依旧洋溢着快乐的神情,丝毫没有显露出一个垂暮老人的样子。毛主席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回忆着昔日的快乐时光。在她们离开的时候,毛主席向两个女儿说出了自己临终前的遗愿:要求李敏和李讷一定要在将来替自己探望家乡韶山以及韶山的父老乡亲。

  就在1976年的9月8日,时任湖南省委的张平化紧急联系了韶山相关负责人,张平化表示主席将会在9月15日回到韶山休养自己的病情,让相关领导做好接待准备。然而,天不遂人愿,在1976年9月9日,戎马一生的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回到韶山的愿望最终没有实现,成为毛主席的终身遗憾。

  在送别毛主席的过程中,李敏和李讷悲痛欲绝,李讷在心底暗暗发誓,她一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回家探望韶山和韶山的父老乡亲。

  1984年8月,湖南韶山来了2位身份特殊的游客,他们受到了负责毛主席故居的韶山管理局相关领导的特殊接待,其中一位是昆明军区怒江军区的参谋长王景清,他的另外一重特殊的身份便是毛主席的女婿,另外一位便是毛主席的掌上明珠——李讷。两人为了完成毛主席生前的遗愿,低调来到了家乡韶山。

  对于这次特殊的接待任务,韶山管理局全体十分重视,不仅在安保方面做得十分到位,负责接待的人员都是管理局经过精挑细选的骨干精英,毕竟接待的对象与以往大不相同,除了与韶山的关系十分亲密外,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当李讷和王景清来到韶山后,当地的乡亲们以最大的热情回应他们的到来,对于这位来自远方的韶山姑爷,乡亲们主动上前和王景清交流,向他热情的介绍了韶山的风景全貌和乡土人情。

  随后,在韶山乡亲们的陪同下,李讷和王景清来到了久违的毛主席故居。王景清仔细打量着这座普通的小院,李讷从进入这个小屋后便显得十分激动,她的手抚摸着小院的每一块青砖,眼泪再次情不自禁地落下,李讷想着就是在如此简陋的小院中,父亲树立起了挽救全国劳苦大众的崇高理想。

  李讷和王景清随着导游的介绍继续欣赏着韶山的情景,当她们来到晒谷坪时,地上一块普通的木牌引起了李讷的注意,只见上面清楚地记着:这是同志小时候劳动过的地方。

  李讷看到这里,心里再也忍不住对父亲的思念,她一下子跪倒在木牌旁,放声痛哭。李讷的哭声打断了正在介绍韶山风景的导游,丈夫王景清赶紧来到李讷身边,体贴地擦着她的眼泪。

  一时间,韶山乡亲们之间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对于李讷思念父亲的感情,父老乡亲们感同身受。很多人跟着默默地抹眼泪。

  从1976年毛主席逝世,到1984年李讷代替父亲回到韶山故乡,毛主席临终前最大的遗愿终于完成。

  自从毛主席参加革命后,为了中国的革命能够取得胜利,为了摸索出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毛主席在革命中发动了无数次战役,走到哪里,哪里便是毛主席的家。对于自己真正的家乡,毛主席回去的次数简直是屈指可数。戎马一生的毛主席,一生仅仅只有4次回到了韶山老家。

  1925年,青年怀着爱国的革命理想,他与自己的爱妻杨开慧一同在韶山开办了夜校,两人利用夜校继续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随后在群众之间积极开展革命运动。两人的行动很快就被反动派得知,革命宣传活动被迫停止,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韶山。

  1927年,为了革命发展的需要,返回湖南韶山,积极在当地开展秋收起义,拉起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革命队伍,在起义的过程中,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被打散,秋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为了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和激发群众参加革命的勇气,青年在韶山群众面前庄严起誓:革命不成功,此生便不回韶山。这是主席第二次离开家乡,没想到这一走长达32年。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国家百废待兴,毛主席再一次放弃了探望韶山老家的打算。随着国内外政局稳定,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持续稳步发展,1959年6月25日,已经66岁的毛主席在百忙中才抽出一点时间,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距离上次回到韶山已经有30多个年头,面对着韶山靓丽的风景,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到韶山》。这首词表达了毛主席对韶山老家浓浓的思乡之情。

  不知不觉,时间又过了7年,1966年6月17日,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来到了韶山老家,这次回家,毛主席深深感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自己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他已经预料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与家乡团聚,于是毛主席写下了千古绝唱《七律·有所思》。这首词体现了毛主席心中对家乡的无限不舍,以及他为自己安排好了人生最后的归宿。

  晚年的毛主席对自己的家乡和父老更加的思念,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想着韶山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可惜,天公不作美,让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终带着遗憾离世。这个遗愿就落到了李敏和李讷的身上。1984年,作为毛主席最爱的女儿——李讷,她和自己的丈夫回到了韶山,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一生有10个子女,为了新中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只能忍痛割爱,舍小家为大家,在革命的过程中,毛主席的6个子女先后夭折和失踪,对于幸存下来的毛岸英、李敏以及毛岸青,这些孩子常年不在主席的身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与李讷比起来大哥毛岸英、二哥毛岸青以及姐姐李敏的童年则凄惨得多。杨开慧牺牲之后两个哥哥小小年纪便流落街头,只能靠卖报为生。李敏更是从小被送到苏联,甚至直到十四岁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李讷是和的女儿,1940年8月,在革命圣地延安,小李讷出生了。当时的毛主席已经47岁,对于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毛主席十分的欢喜,对于这个小女儿,毛主席给予了厚望,他引用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给小女取名为李讷,毛主席希望小女能够实事求是,少说空话、大话,做一个真实、诚信的人。

  可能是晚年得女的原因,毛主席对这位小女儿特别宠爱,在工作休息的时候经常逗着她玩,带她出去散步,给她讲故事,教她认字,教她懂礼貌,尊敬阿姨、叔叔们。除此之外,生活中,李讷和毛主席都给对方起了爱称,小李讷称呼毛主席为小爸爸,毛主席称呼小李讷为大娃娃。

  毛主席平常工作十分繁忙,任何人对他的劝阻都会招来的不满,为了不惹毛主席生气,小机灵鬼李讷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每次看到主席疲倦的时候,李讷就会来到毛主席的身边,亲切地喊一声:小爸爸,我们散步去。

  到后来,这已经成为毛主席的一种休息的习惯,每一次李讷来到办公室,毛主席就会主动停下工作,陪自己的掌上明珠逗玩一会儿,然后牵着小女儿的手出门散步。

  李讷曾经回忆:自己小时候学说话,印象最深刻的一句便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进城的时候还说呢,你小的时候就会说爸爸散步去。

  在革命圣地延安,当时的生活十分清苦,毛主席和大家一样住在窑洞里,有时候风大,窑洞的窗户和门被大风吹坏,毛主席都会让管理科派当地的老木工前来修理,就在请老木工吃饭时,发生了一件影响李讷一生的事情。

  当时,老木工在中午前修好了损坏的窗户和门,毛主席留老木工在家里吃饭,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毛主席家也一样,大家一起吃的大米饭掺白薯。

  在吃饭的过程中,为了了解延安百姓的生活,毛主席和木工闲聊起来,老木工在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他告诉毛主席,自己经常因为吃饭问题受到父亲的打骂。毛主席听到这里后,深知一顿饱饭对一个贫苦人家的重要性,毛主席久久没有出声。

  看到了自己父亲有点不开心,幼小的李讷一脸疑惑,随后告诉老木工:“你的爸爸不疼爱你,经常打你,我的小爸爸从来不打我,对我可好了。”

  听着小李讷俏皮的答语,毛主席和木工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毛主席抚摸着李讷的头,然后对着小李讷说:“爸爸不是不打你,如果爸爸的碗里没有饭,也有可能打你的。”

  尽管当时的李讷年龄很小,但是他明白了父亲的话,在当时战乱年代,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一顿饱饭,对于一个贫苦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呀。自己的父亲正在做的事业,正是能够带领广大的穷苦百姓能够翻身做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最后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件小事对李讷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让她彻底明白了父亲正在做一项十分伟大的事业,她第一次为能够拥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签订了世人所期盼的维护和平的双十协定,但是这个协定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果然,1947年3月,蒋介石派遣胡宗南大举进攻革命圣地延安,为了保存实力,中共中央决定撤出延安,进行战略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尽管遭受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李讷一直和毛主席在一起。

  在转移的过程中,李讷第一次目睹了生离死别,很多百姓和士兵被的大炮炸死,面对这些情况,毛主席问李讷怕不怕,李讷坚定的回复毛主席:“小爸爸都不怕,我也不怕。在你的身边我很安心”。毛主席意味深长的说:“李讷应该学会长大,正如成年人需要锻炼一样,小孩子也应该学会锻炼。”

  撤离延安后,考虑到李讷的安全,毛主席还是决定将李讷送到陕西河东的兴县,自己则率领中央奔赴山西。在此期间,按照毛主席的请求,组织专门派了一位阿姨照顾李讷。

  尽管前方战事繁忙,但仍十分牵挂女儿,他在一封给和康克清的电报中,还专门提到:“李若任保姆及管理李讷的办法很好。”

  随着革命形势的稳定,时隔半年后,这对大娃娃和小爸爸再次重逢。随后毛主席带着李讷跟随解放军转战杨家沟。尽管她是毛主席的掌上明珠,但是李讷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特权。

  在转战各地的过程中,李讷经常和部队们一起吃大灶,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李讷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李讷有好几次差点晕死在路上。面黄肌瘦的李讷让后勤部的同志们十分同情,她们私下里劝毛主席,让李讷跟着她们一起吃小灶,然而,毛主席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她还不是革命干部,按规定享受不了这种待遇!”

  毛主席这种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从不娇惯子女的行为对于幼小的李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毛主席经常教育李讷,告诫她不能依靠父亲的特殊光环,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待人处事。

  建国后,李讷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中南海。尽管毛主席和李讷身处一个屋檐下,但是毛主席太忙了,每天处理各种国家大事,有时候从早上要一直忙到深夜,两个人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彼此之间的交流就更少了。

  虽然两个人之间的见面和沟通很少,但是他对李讷的关心却丝毫不减,为了能够及时和李讷沟通,两人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交流。这种方式便是书信。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手机、互联网等科技根本不存在,书信交流成为毛主席和李讷维系亲情的一种特殊方式。

  1954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61岁生日的时候,李讷回到了毛主席的身边,看着满鬓白发、日渐消瘦的父亲,李讷的心里不是滋味,年幼的她想要给父亲一份快乐,以此来缓解父亲工作的压力。

  可是,她什么都不会做,原本准备提前给毛主席送的生日礼物,在生日的当天都没能做完,李讷十分的埋怨自己,毛主席深知女儿对自己的爱,他意味深长的对李讷说:“你就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执拗的李讷一定要做一份礼物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和崇高的敬意,最后,她亲手做了一份精美的书签,和自己写的生日贺信一起送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看到信和礼物之后十分的感动,决定抽出时间来好好陪陪自己的这个懂事的小女儿,不过由于国事繁忙,最后还是没有抽出时间来。

  1959年,李讷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历史系。因为学校离家很远,她只好离开家住进了学校宿舍。当时,我国经历了三年的困难时期,长期的自然灾害极大的影响了全国人民的生活。对在大学生活的李讷来说,同样影响巨大,李讷经常吃不饱饭,在饥饿中上课的那些日子成为她一生最痛苦的回忆。尽管如此,父亲依旧不让李讷在学校里搞特殊,李讷深知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

  尽管不想给父亲添麻烦,但是上天并不会可怜李讷,在学校的艰苦生活还是让李讷生了一场大病。百忙之中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女儿,他只能以书信的方式给予女儿精神上的慰藉。

  1962年新年,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李讷给父亲精心准备了一套精美的贺年卡,毛主席收到女儿精心准备的新年礼物后十分欢喜。在新年的第一天,毛主席工作依旧繁忙,无奈的毛主席只好匆匆给小女写了一封回信:

  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小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这封简单的来信,字里行间体现了毛主席对李讷深深的想念,以及因工作繁忙不能时常陪伴李讷的愧疚之情。李讷看后立马给父亲回信,李讷深知父亲繁忙,她对父亲没有丝毫的埋怨,她推掉了手头的一切工作,在春节到来之前回到了中南海陪伴父亲。

  从那以后,不管生活有多忙,李讷都会抽出时间给父亲写信,对于每一封书信,毛主席都会第一时间给女儿回信,除了日常的关心外,主席还会就李讷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做出相应的开导和鼓励。据李讷后来回忆:“父亲的每一封回信,都会让她重新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明灯。”

  晚年的毛主席多次表达了想要回家的愿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心里想的依旧是韶山老家和家乡的父老乡亲,没能回去看看成为主席一生的遗憾。于是,1984年,李讷带着父亲的遗愿回到了家乡。

  当踏上韶山的那一刻,眼前的父老乡亲让李讷和丈夫倍感亲切,乡亲们热情的呼喊着:“李讷回来了,李讷回韶山来了,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回家来了,毛主席的女儿来韶山了!”乡亲们奔走相告,群众的热情与欢呼声响彻整个韶山上空。

  在韶山父老的陪伴下,李讷祭拜了自己的祖父母,在这片父亲深爱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十分美好的温暖,在完成父亲遗愿的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乡情深。”这一刻,李讷真正明白了父亲生前的遗愿——落叶归根,湖南韶山才是毛主席和李讷真正的家。